中国经济转型须减少大宗商品依赖
近年来在推高全球大宗商品需求方面,没有其他经济体的影响力比得上中国。但是,经过10年的超高投资率之后,中国投资驱动型经济面临瓶颈,必须向降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模式转移。
过去10年,中国国内生产总值(GDP)中的大宗商品含量比一般组合较平衡的经济体高得多。最主要的原因是,中国GDP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呈很强正相关关系。
自2003年之后,中国需求因素成为左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价格走势的最重要力量,全球大宗商品市场80%以上的增量需求来自中国,能源价格和工业金属价格也从当年开始一飞冲天。
如今,中国已经跃升成为全球最大的铜、镍和锌消耗国,全球60%的铁矿石输入地和全球最大原油进口国。中国消耗了全球45%的能源和原材料,却创造了不足全球8%的经济总量。
特别是为应对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,中国出台了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,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增长明显攀升,2010年投资占GDP比重达48%。在这样的背景下,工业原材料价格从2008年末低谷一路飙升到2010年底的历史新高,国际铜价历史性突破1万美元关口。
但是,大宗商品等生产资料要素大量投入并没有带来更高质量的增长。经过10年的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大量投资,国内单位投资收益已经开始下降,从2009年起很多行业出现了产能过剩,投资回报率下降更快,企业整体税后投资回报率一直低于5%,上市公司整体业绩持续下滑。
资本回报越来越低说明国内经济运行所需要的资金越来越多。凯投宏观的数据显示,过去10年来,国内信贷余额占GDP比例已从2002年的115%上升到2012年的121%。而截至今年一季度末,中国信贷余额与GDP之比已升至195%,增速令人担忧。
显然,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所积累的问题,不仅不利于转型,还在消耗中国增长的潜力。伴随企业投资回报率的下降,企业投资会更加审慎。
面对主要增长引擎推力减弱和信贷强度不断恶化的局面,中国必须向降低大宗商品需求的增长模式转移,积极推进粗放型增长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。对于已经习惯过去几十年高速增长的中国市场,不得不适应即将开启的“慢时代”,不得不踏上去库存化的漫漫长路。
对此,中国做好准备了吗?恐怕未必。根据Wind数据显示,截至4月17日,已披露2012年年报的1663家上市公司,存货金额总计高达3.58万亿元,而提取存货跌价准备只有415.26亿元,平均提取比率仅1.17%。如此高的库存,如此低的提取存货跌价准备,实在让人无法对未来去库存情况乐观。
课程推荐
- 初级会计职称特色班
- 初级会计职称精品班
- 初级会计职称实验班
课程班次 | 课程介绍 | 价格 | 购买 |
---|---|---|---|
特色班 | 班次特色 |
290元/一门 580元/两门 |
购买 |
- 初级会计职称机考模拟系统综合版